“居家安养+集中托养+日间照料”
——绥宁县创新服务模式托起残疾人幸福生活纪实
金秋时节,走进湘西南的绥宁县,一幅温暖人心的画卷正在徐徐展开。在县残疾人托养服务中心,康复师耐心指导着肢体训练;工疗车间里传来欢快的笑声;农疗基地的菜畦间,弯腰劳作的身影构成动人的风景。这些场景,生动诠释着“托养一人,幸福一家,温暖一方”的深刻内涵。
近年来,绥宁县积极探索“居家安养+集中托养+日间照料”三位一体的服务新模式,为不同需求的残疾人提供精准服务。目前,全县已累计服务650余名残疾人,帮助25余人实现辅助性就业,年人均增收超1600元,走出一条具有山区特色的助残新路。
居家服务,把专业化服务送到炕头上
“叔叔,今天血压正常,药要按时吃。”9月2日清晨,绥宁县安康精神康复中心的护理员准时来到关峡苗族乡贺大爷家中,为他测量血压、整理房间,还带来新鲜蔬菜做了一顿可口的早餐。
在绥宁县,像贺大爷这样享受居家托养服务的残疾人共有200名。该县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,引入两家专业社会组织,组建了一支由医护人员、康复师、社工等组成的服务团队,为残疾人提供生活照料、康复护理、心理疏导等“一对一”上门服务。
为确保服务质量,绥宁县残联创新开发了“残疾人托养智慧监管平台”,通过手机APP实时记录服务轨迹、服务内容和满意度评价。“从进门到离开,每一项服务都必须拍照上传,确保真实有效。”县残联理事长沈云明介绍,平台运行以来,累计记录服务时长超过5500小时,服务满意度始终保持在99%以上。
不仅如此,绥宁县康泰社会服务中心的社工们还主动为残疾人拓展增收渠道。中心主任张宏渡说:“今年已帮他们销售青菜、鸭子、鸡蛋等农产品3000余斤,创收2万多元。”这种“服务+增收”的闭环模式,让居家托养有了持续生命力。
集中托养,让重度残疾人重拾生活希望
在绥宁县困难重度残疾人集中照护中心的活动室里,30多名残疾人正在朗诵古诗《悯农》。“锄禾日当午,汗滴禾下土……”虽然发音有些含糊,但每个人都学得格外认真。
“我们不仅要照顾好他们的生活,更要帮助他们重建自信。”中心主任覃满娥介绍,该中心现有托养对象59人,其中绝大多数是智力、精神或重度肢体残疾者。中心创新推出“五位一体”康复模式,即生活照料+康复训练+技能培训+心理疏导+辅助就业,为每位残疾人制订个性化康复计划。
在手工区,残疾人左小妹灵巧地制作着手工艺品。“做一件挣一毛钱,上月挣了700多元!”她自豪地说。中心与5家企业建立合作,开发10余种适合残疾人的手工项目,已帮助20余人实现辅助性就业,月均增收500-800元。
为让残疾人掌握必备生活技能,该中心还开辟“爱心农疗基地”。在农技员的指导下,残疾人参与整地、播种、施肥、采摘全过程。眼下,基地里的白菜、萝卜长势喜人。“自己种的菜特别香!”残疾人李小明笑着说。这些基地的蔬菜为中心食堂供应了源源不断的新鲜菜源。
日间照料,家门口的“幸福驿站”
“早上来,晚上回,既能学技能又能交朋友。”在康泰残疾人日间照料中心,杨新华正熟练编织手工艺品。这里的“白天托管+专业照护”模式,让残疾人家庭实现“照料不离家,增收不脱岗”。
中心根据每位残疾人的特点,量身制订康复计划。午间,“爱心食堂”准时开饭,营养丰富的午餐免费供应。“现在家人放心了,我的生活也充实了。”李振澄的一番话,道出众多受助者的心声。
专业团队为每位受助者建立成长档案,详细记录康复进展。截至目前,已有15名受助者通过训练成功走上社会工作岗位。
绥宁县用创新的服务模式、专业的服务团队、温暖的服务情怀,让爱的阳光照进每个残疾人的心田。这份温暖人心的民生答卷,正是新时代残疾人事业发展的生动写照。
来源:365体育比分直播_188足球比分直播日报